k1体育新课标中“教学方式”与“核心素养”的碰撞
k1体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将核心素养融入和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等环节中,既重视每一个环节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又注重不同环节间的整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以实现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次就新课标中教学方式如何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一个分享,让大家对核心素养在教学方式中有一个新的思考。
多样化教学方式不是不要教师的示范讲解、纠正错误动作,而是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要改变教师说得多、学生练得少的普遍现象;不是不要教学常规,必要的规范性要求也是需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应该在教学中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将集体操练、分组合作学练、个人体验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享受乐趣、主动学习、充分体悟、积极思考、提升能力、养成品德。
完整学习活动的特点是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情境真实、方法多种。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典型的完整学习活动包括游戏活动、情境教学、主题教学等方式。要摒弃说教课、“放羊课”“安全课”、单一技术课、测试课等,因为这些课不符合完整学习活动的要求,难以使学生获得运动的愉快体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培养体育品德。开展完整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综合运用知识和提高技能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全面理解和深刻体验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获得做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得的学习效果。
复杂的运动情境是指瞬息万变结果难以预料、需要灵活应对的场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复杂的运动情境主要包括游戏练习、对抗练习、教学比赛或一套完整动作的展示。以往单纯采用简单运动情境进行的教学必须摒弃,因为简单运动情境较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未来的教学中,要将简单运动情境、中等复杂运动情境、复杂运动情境有机结合,以创设复杂运动情境为主。如,一般而言,排球的垫球练习、传球练习属于简单运动情境。排球的垫球一传球一扣球组合练习基础战术配合练习是中等复杂运动情境,排球的对抗练习、教学比赛等是复杂运动情境。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对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和体育道德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每节课应达到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的明确要求。其中,运动密度包括群体运动密度和个体运动密度。群体运动密度指一节体育实践课中所有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应不低于75%,主要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摒弃“说教课”现象,尽量减少教师进行过多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队形调动等时间,保证所有学生大多数时间在运动;个体运动密度指一节体育实践课中单个学生的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应不低于50%,主要是尽量减少学生排队等待练习的时间,保证每名学生的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是指动作用力的大小和身体的紧张程度.常用心率表示。
每节课运动强度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min。主要目的在于:一是引导教师按照此要求实施每节体育课的教学,如果笼而统之提出运动负荷要求,既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刚性”要求,也不能为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提供量化标准。二是解决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运动负荷普遍偏低甚至没有运动负荷的问题,未让所有学生充分“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三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如果达不到上述的运动负荷要求,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每一位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要求的运动负荷标准,上好每一节有质量的体育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解决学校体育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强调每节课应安排10分钟左右体能练习。主要是指专项运动技能课中专门的体能练习。众所周知,体能与体质和健康关系密切,也是提高运动技能的基础而且我国就有体育“课课练”的优良传统。未来体育教师在专项运动技能课教学中,每节课都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练习,体能练习要注重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这样才能促进体能全面协调地发展。
教学方式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手段,教学内容是载体。我们要运用好它们,发挥它们的作用,让体育课真正的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地。
本文摘自季浏《为核心素养而教——《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析》
青少年运动(Junior Sports Center)是由睿泽体育创立的青少年体育教育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我们倡导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传播最新的体育教育资讯,分享青少年体育教育经验,并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和教练提供专项教学培训和指导。